暑期,江汉大学音乐学院“戏韵荆楚·文脉相传”研究生实践团,在林雯教授带领下,于武汉完成为期一个月的楚剧、汉剧沉浸式社会实践。团队通过走访戏曲地标、访谈艺术名家、调研观众群体等方式,为湖北地方戏曲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用实践诠释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创新。
7月至8月,实践团以武汉戏曲文化圈为核心,足迹遍布汉口江西会馆、山陕会馆、武汉汉剧博物馆、武汉楚剧院等重要文化场所。在江西会馆,团队追溯楚剧从“花鼓戏”突破禁令、定名公演的百年历程;于山陕会馆遗址,探寻汉剧与京剧艺术交融的历史印记。这些承载着戏曲记忆的建筑,让研究生们直观感受到会馆文化对地方戏曲发展的深远影响。
实践中,团队深入院团一线,沉浸式观察戏曲艺术的当代生态。在武汉楚剧院,成员们观摩经典楚剧《李三娘》,记录演员水袖技法与观众反应,访谈中发现60岁以上观众占比超80%,年轻群体参与度低的现实困境。而在武汉汉剧博物馆,华侨城小学学生首次近距离接触汉剧戏服、道具时的好奇与兴奋,让团队看到青少年戏曲教育的潜力。
与戏曲名家的深度对话,更让实践团收获颇丰。武汉楚剧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刘凯详解楚剧“守正创新”实践:新编剧目《汉口茶港》融入湖北民歌元素,用声光电技术还原历史场景;乐队从传统“四大件”扩展为中西合璧配置,既保传统韵味又贴合现代审美。汉剧陈派第五代传人、国家一级演员王荔则分享“让年轻人玩起来”的传承理念,她推动的汉剧文创开发、校园互动教学等尝试,为濒危剧种传播提供新思路。
此外,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运用影像记录、问卷调研等方法,收集3万余字文字实录、3余小时影像素材,系统梳理楚剧“仙腔”、汉剧“皮黄腔”等艺术特质,形成详实的调研成果。团队还通过制作短视频、参与“戏曲进校园”活动,推动传统戏曲走进年轻群体。
“从戏曲‘门外汉’到主动传播者,这段实践让我们读懂传承的重量。”实践团成员曹烨铃的感悟,道出团队共同心声。江汉大学研究生实践团以青春视角为湖北地方戏曲传承提供实证参考,也为青年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出实践路径,彰显新时代青年以行动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