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党的建设  理论学习

琴瑟和谐乐万春——一场学术与艺术交融的古琴艺术盛宴

时间:2019-11-26浏览:2743

  

  

    2019年11月12日晚,我国著名古琴艺术家、泛川派传人、中国十大非遗文化传承人丁承运教授携夫人付丽娜副教授和女儿丁霓裳老师做客江汉大讲坛,在江汉大学音乐学院小音乐厅成功举办了一场独具特色的琴瑟讲座音乐会。音乐会座无虚席,上半场丁承运教授作了《古琴艺术之人文精神与审美探寻》的讲座报告,下半场由丁承运教授一家先后演奏了《神人畅》《广陵散》《离骚》《卿云歌》等四首古琴曲目。整场音乐会学术氛围浓厚,演奏效果绝佳,观众反响强烈,掀起了一股古琴艺术的热潮。

一、琴史回顾中的审美探寻

讲座音乐会的上半场是讲座报告,丁承运教授围绕古琴艺术化生活展开论述。古琴作为君子修身、贤人养性、文人展艺的大器,体现了古代文人的人文精神,讲述了古琴审美由儒家中正和平、到道家的大音希声、到虞山派轻微淡远、以及近古若激浪奔雷的发展过程。

1.我国古琴文化及审美追求的回顾

    丁承运教授首先对古琴的历史和文化功能进行了回顾,探寻了古琴文化形成的原因。

我国的古琴艺术,以琴史、琴道、琴派、琴弦、琴曲、琴诗、琴文、琴舍等构成琴学体系。初始于神龙造琴的典故,却因曾侯乙墓的十弦器、荆门郭店的战国十弦琴、枣阳九连墩十弦器和枣阳郭家庙琴瑟的出土,而得以印证生于神农地区。它以夔龙造型,寓意吉祥富足,是权利、地位的象征,成为王与跟天地神沟通并号令天下的工具。所以说古琴在早期不仅是娱乐功能,还有服务功能。

    到周代,古琴、古瑟作为一种教化工具,附庸教化功能,始终没有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器乐。孔子制琴歌,先读诗,后奏琴音,用形象思维来启发人的艺术思维方式。孔子将古琴作为他乐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他的乐教思想。

西汉时期,古琴还不是独立的艺术乐器,而是自我约束,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工具载体,这仍然是琴的教化功能。汉代以后,琴的功能发生转变,从教化功能转向娱乐和艺术功能。汉代的大音乐家桓谭,不好天人之乐,喜欢琴声。后来隋炀帝以琴曲九弄取士,以此衡量宫廷乐官的音乐水平。

    魏晋六朝时期,古琴逐渐成为艺术乐器,如魏晋时期的嵇康的《广陵散》,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音乐结构、表现手法及情感特征。魏晋时期,文人不再提孔子的六艺,而是“左琴右书”,一个古琴、一个书法,成为文人艺术中最早独立的两种艺术门类。魏晋人把古琴提炼出来,作为他们生活中间最重要的艺术实践活动,去表达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存在形式,这是一种更为高雅的、更为进步的精神艺术生活。

唐代是一个诗歌高度发展的伟大时代,许多文人都不再奏琴。唐代的艺术交流高度国际化,古琴被琵琶、胡琴、阮等胡乐所取代。而白居易等文人坚守古琴的这个本真的乐器,创作了琴歌,一唱三叹,追求正始之音。这个时候古琴的文化功能发生了转变,它让你自己置身于内心的听觉,让心态平和宁静,这是白居易等坚守的艺术精神。至此,唐代的古琴音乐审美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对于古琴的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宋代以后,文人研究琴棋书画,与魏晋时期的琴书有了不同,平民科考,重视琴棋书画,形成了中国传统雅文化,对古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2.古琴艺术的审美特征探寻

    除了对古琴发展史作介绍,丁承运教授还总结了古琴艺术的审美特征,对当代的琴瑟演奏艺术作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指出:与当代的知识分子不同,古代的文人既掌管兵权,又为文人,琴棋书画只是他们的雅玩。从审美上看,早期儒家的琴音,讲究的是中正和平。到了魏晋以后,倚重道家思想,讲究自然、心生,强调无为而治。即用最少的音乐获取最大的审美空间,空白想象,白居易讲“此时无声胜有声”。古琴演奏艺术此时也有发展,从魏晋到唐代,古琴演奏技术已经到了很高深的地步,而技术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需要发展改造,古琴演奏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天真的、不加修饰的音乐审美概念,追求古朴纯真的审美意向,坚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不像其他的乐器那样去炫耀技术。“琴者,目送归鸿,悠然自得,乐中游神”,到达自在逍遥的奏琴状态。

    二、走向大同的歌乐归真

    下半场的音乐会,丁承运和付丽娜老师演奏了琴瑟和鸣《神人畅》、丁霓裳老师演奏了古琴曲《广陵散》《离骚》,最后丁承运、付丽娜、丁霓裳老师联抉演奏琴瑟弦歌《卿云歌》。古朴高雅的古琴音乐会,援古证今,波浪壮阔。在技法上将吟、揉、推、焯等技法与音乐内涵和韵味相结合,在艺术表现上用不同的乐思和意境表现曲目特有的思想与境界,令人心旷神怡。

    1. 琴瑟和鸣《神人畅》

琴瑟和鸣《神人畅》,由丁承运和付丽娜夫妇演奏,那巧夺心灵的琴瑟和鸣之音,是灵动与虚静的结合、古典与时尚的贯通、艺术与思想的交汇。听神人对话,享天人之福,一曲人间盛世的欢曲袭面而来。那遍及十三个徽位的泛音,清莹透亮,似日月经天;那深沉坚实的散、按音,苍劲雄健,如江河行地;令人耳目一新的七声古音阶旋律,古朴粗犷、豪爽跌宕的舞蹈节奏,动人心魄,令人陶醉。

    《神人畅》是唐代以前仅两首记载下来以为题材的古琴曲之一,此曲表达了昔日部落领袖祭祀之时的琴乐,颂赞奇妙琴音感动上天,天神降临,与人们欢乐歌舞,共庆盛典的场景。六朝时期谢希逸《琴论》曰:“《神人畅》,唐尧所作。尧弹琴,神降其室,故有此弄”。其音调古朴、粗犷,节奏铿锵,其淳朴自然的原始祭神舞蹈节奏使得曲风苍古雄健,如江河行地,音节清莹透亮,似日月经天,天人合一”美学观念在此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丁承运教授是享誉国内外的琴筝演奏家、音乐史学家。1982年,丁承运根据《西麓堂琴统》打谱出古琴曲《神人畅》,它已成为中国当代最经典的打谱琴曲之一。2003年中国古琴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丁承运功不可没。我国在组织申报材料时,丁承运是主要的文献提供者,文献中以较大篇幅介绍了丁承运演奏的上古琴曲《神人畅》。

    1998年,丁承运开始研究古琴与古瑟的合奏,他成功复原出失传已近千年的古瑟,并与妻子傅丽娜(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一起致力于琴、瑟表演艺术、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研究等。曾多次应邀赴美国、韩国、比利时、欧洲、港澳台以及国内各地举办琴瑟专场音乐会塈学术讲座。二人共同研究琴瑟弹奏并出版《琴瑟和鸣》音乐集,已成为乐坛佳话,二人多次在国外多地举办琴瑟音乐会,每次总能刮起一阵琴学飓风

    2.霓裳二弄《离骚》《广陵散》

    丁霓裳是丁承运老师的女儿,现为武汉音乐学院中乐系青年教师、青年古琴演奏家。自幼热爱中国文化艺术,幼秉庭训,随父学习古琴与书法, 2019年研究生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师从戴晓莲教授。曾在北京音乐厅、国家图书馆、上海大剧院参加古琴名家音乐会,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及演奏。2019年丁霓裳在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担任古琴独奏,向全世界展现了古琴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

丁霓裳演奏的《离骚》,以宽阔悲壮、气势深重的音调,渲染了屈原悲壮慷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屈原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和追求,以及受谗害而失败的痛苦之情。其旋律如歌似诉,抑郁动人,其情感深沉而执著不屈,充满着向往、追求,但又能从中感受到隐含着的愤懑心绪。其节奏相对急促,具有“豪放自若,有不为天地所累之慨”,仿佛是原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音乐意境的体现。模糊的楚声调式色彩,给人以凄迷隐约、意蕴无穷的感受。

    丁霓裳演奏的《广陵散》,娴熟自如,表现力丰富,展现了她超强的乐曲驾驭能力和深厚的基本功,给人无尽的精神享受,获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旋律激昂、慷慨,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王而缘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绝世,包含了聂政和嵇康两个典故。

    丁霓裳的演奏,琴音高低起伏,人物的思想感情鲜明而生动,从怨恨到愤慨,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意境,时刻敲击着演奏者和听者的心田。曲中之痛、之悲、之愤油然可听,激昂不平、刚毅正直之音时刻共鸣。琴音超凡脱俗,琴境高旷绝古,振奋情绪,升华心灵。可谓:一曲《广陵散》,雷霆风雨,戈矛纵横。先生人中豪,志不肯司马。一曲广陵散,绝世不可写。

    3.壮志未酬《卿云歌》

    丁承运教授一家最后奏唱的《卿云歌》,古朴悠远,气象万千,琴歌合一,歌乐通天。构建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清明图像,表达了上古先民对美德的崇尚和圣人治国的政治理想。

《卿云歌》,传说是舜帝大宴群臣百工时的集体唱和之作,原意是对五帝禅让制度的歌颂,但由于其气象高浑而成为超越流俗的精品。《尚书大传·虞夏传》中说:舜登位的第十五年,“卿云聚,俊义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祥云灿烂,延绵不绝,日月光辉,永驻人间。

    《卿云歌》得风雅之正,气象宏阔,最宜高歌于庙堂之上,包涵了诸多中华文化的品质与内涵。综合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德为尊的政治文明以及沟通天地的礼乐精神。

    整场古琴讲座音乐会充满了学术与艺术融合的精神力量,彰显了历史与人文的艺术精彩。音乐会在如潮的掌声中结束,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期待下一次的古琴艺术的饕餮盛宴。

  


(音乐学院 张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