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与超地方性——城市语境中评弹的生态研究》

发布者:毛璐发布时间:2022-11-03作者:浏览次数:10

      主讲人:张延莉研究员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学报编辑部主任、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青年骨干研究员、江汉大学武汉城市音乐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2022年113日,江汉大学音乐学院武汉城市音乐文化研究院系列学术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延莉博士讲座,主题为:《地方性与超地方性——城市语境中评弹的生态研究》。讲座共分为三部分:

一、上海评弹研究的缘起与研究路径

张延莉博士介绍了研究地为上海的原因、评弹流派的分类、流派的因素机制,引出她将评弹的生态研究放置于区域研究范围内的原因和挖掘评弹生态的地方性与超地方性表征这一研究内容。

张博士从区域音乐研究到地方学研究的角度阐释了该研究将城市作为研究空间的原因。指出城市作为行政单位,相较于文化区域而言更能在文化根脉上找到依傍,既能尽量窥其全貌,也能在比较中发现地方特色。

张博士的研究采用多点田野考察的方法,从考察空间上分为实体和虚拟两部分。线下实体演出的地点以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启东、宁波六座城市为中心,彼此互有关联且各有特色。

二、评弹的地方性发展

张延莉博士详细阐释了评弹的“海派”与“苏派”的历史沿革和特征。张延莉博士认为两派之间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苏派”限制女性艺人,“海派”支持男女双档;在开篇与流派方面,“海派”更注重“唱”。两派当今的发展也各有不同当今的“海派”评弹以都市化为追求,倾向舞台化。创作了许多现代评弹剧目和中西融合的新型评弹形式;当今的“苏派”则因其城镇化根基,形成了迎合游客喜好的旅游化倾向,主要在评弹团的数量和演出场地两方面与“海派”有所不同。

张延莉博士还陈述了评弹的“北调”与“南调”的区别。张延莉博士首先对“北调”进行了界定,即由苏州评弹艺人流传到启东的曲调本土化后形成的新型评弹风格。其次讲述了评弹“北调”的发展现状与困境,“启东现象”是其目前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而吴东论坛暨中国评弹艺术节的举办,又为其展现一线生机。张延莉博士对于“南调”的界定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指评弹“北调”以外的曲调统称为“南调”,狭义则指流行于评弹最南边的宁波地区的曲调。在其发展历程方面,张延莉博士介绍道评弹“南调”由宁波的商人从上海带到宁波,因宁波地区同样使用吴语方言而得以发展与流传。由此得出两调之间的共同点是都出现了评弹与当地地方曲艺融合发展的这种情况。

张延莉博士从地方性展开,拓展到评弹发展的边缘中心评弹在“宁”、“杭”“宁”、“杭”分别指南京、杭州这两座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经过详实的研究分析,她认为:南京和杭州是相对于苏州、上海这类中心城市而言,评弹流行不那么普遍的边缘之地。

三、评弹的超地方性发展

张延莉博士论及评弹传承方式的改变“跟师制”转向“学校制”,由“师承弟子”转向“风格弟子”。张延莉博士,提出“跟师制”下的“师承弟子”可能只会唱师傅的流派,其它流派会唱的不多,而 “学校制”下的学生虽然会学习各种流派的各种唱法,但是学校“批量生产”,下的“罐头”产业中却难出流派传人。由于传承方式的改变,之前的“师承弟子” 有向 “风格弟子”转变的趋势。其次介绍了学校传承评弹的集中地——苏州评弹学校。苏州评弹学校的建立得益于陈云同志的建议与关心。

其次,还存在评弹生态的改变。长篇评弹常在书场、茶馆此类传统的评弹空间上演;流派演唱会、评弹剧及评弹音乐会主要上演于音乐厅、大剧院等空间;评弹开篇和曲牌等短小音乐片段常在评弹馆、旅游景点等空间上演。在进一步的深入阐述中,针对当今新出现的“云评弹”现象,张延莉博士联系《声声慢》苏州评弹版本的火热现状,提出了“此类曲目是否属于评弹”的思考题。

最后,张延莉博士提出,传统曲艺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个整体,传统曲艺的当代困境所体现的是传统生活方式、传统审美观念、传统空间等等整个传统的变迁。因而对于传统曲艺的生态考察,某种意义上是管中窥豹。她探讨了评弹的地方性与超地方性发展特点,指出由于城市文化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类评弹流派与风格,并进一步延伸到传统曲艺的当代传承与发展问题。如果说地方性是曲种存在的文化性归属,超地方性则是全球化影响下曲种的地方性被稀释、解构与重构的结果。

讲座引发了老师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讲座参与者跟随张延莉博士的研究脚步和视角的逐步展开了解了评弹仍在城市流行的传统音乐类型生存与发展的现状。张延莉博士由点到面发散性地面向各类评弹的研究,表达了学者对于音乐研究方法、音乐传播与传承的思索与探索

 

 

吴桓、张静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