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音乐学院组织青年志愿者以文化传承+文明创建+社区共建三维联动的实践模式,在湘粤大地奏响新时代青春奉献的乐章。三个实践团队深耕基层一线,将艺术素养转化为服务动能,在腊月寒冬绽放出温暖人心的志愿之花。
在湘桥区文化馆,志愿者林子涵参与策划的潮韵风华非遗主题展成为寒假文化新地标。从展陈设计到导览解说,这支团队发挥专业优势,运用多媒体手段活化古籍文献,创新编排潮剧体验工作坊。当参观者在展台前驻足惊叹,当孩童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完成一幅作品,林子涵深刻体会到: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艺传承,更在于唤醒文化基因的共鸣。
通荷社区清韵家园行动中,周羿天与志愿者们将环境整治与艺术创作巧妙融合。他们不仅清理卫生死角30余处,更用实际行动,将环境科普小知识融入歌词中,唱给每一户居民听。“这种艺术化的环保教育,比单纯说教更有感染力。”社区主任点赞道。志愿者们用巧思,让文明创建成为看得见的美、摸得着的善。
元宵佳节,鼎府社区灯火万家项目温暖上线。王思宇参与的志愿服务队搭建起代际沟通的艺术桥梁:大学生指导孩童制作鱼灯,孩童教长者使用短视频记录创作过程。当《卖汤圆》的合唱声伴着琴瑟和鸣,传统节俗在青春赋能中完成创新表达。“我们不仅是活动组织者,更是文化基因的摆渡人。”看着居民们一起包汤圆时的笑脸,志愿者们读懂了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
从文化馆到街巷里弄,从非遗活化到社区营造,音乐学院的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构建起服务基层的立体网络。他们用艺术专业解码文化基因,以青春智慧赋能社区治理,在躬身实践中书写着新时代的风雅颂。这支带着音符的志愿队伍,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文化自信在基层土壤生根发芽,让文明之花绽放在万家灯火之间。